农业部将推广旱地保护性耕作模式
发布日期:2003-08-21 浏览次数:2347
记者从8月17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旱地保护性耕作研 讨会暨中澳保护性耕作培训班上获悉,农业部计划用7 年到10年的时间,在我国北方全面推广一种全新的、 以免耕为主要内容、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“懒汉种 田”的耕作模式——旱地保护性耕作。
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 械化专业委员会组织澳大利亚和国内的保护性耕作领域 的权威专家、学者,于8月17日至20日在甘肃举办 旱地保护性耕作研讨会暨中澳保护性耕作培训班。农业 部副部长张宝文在给这次培训班发来的贺信中说,农业 部计划用7到10年时间,在我国北方地区全面推广保 护性耕作技术。+
据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副司长刘敏介 绍,目前,农业部已在北方13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5 8个县建立了旱地保护性耕作示范点,示范面积近20 0万亩。如果进展顺利,到2005年,示范面积将达 到1520万亩,形成“环京津区”和“西北风沙源” 两个保护性耕作带。而到2010年,示范推广面积将 达到1.5亿亩,使“三北”地区1/3的旱地实现保 护性耕作。+
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、深松、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 耕作方式迥然不同,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,将 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。其核心技术是:土壤尽量不翻 耕,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;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,随 种子播种深施化肥;采用除草剂与浅锄相结合清除杂 草。采用保护性耕作,既省工省时,又节约成本,因此 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“懒汉种田”。
与会专家认为,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改良的、集约的、防 止水蚀和风蚀的作物生产方法,推广保护性耕作不仅是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,还有利于 减轻沙尘危害。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 洪文介绍,经过实验,保护性耕作实施区的农田扬尘量 可减少30%以上,土壤含水率可提高10%至1 5%,而农作物产量也可增加10%至15%。+
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源于美国。20世纪30年代,美 国西部地区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沙尘危害。在研究治理沙 尘暴的过程中,美国专家发现,没有耕过的、留有大量 秸秆残茬的田地的土不易被风沙刮跑,而且庄稼长得相 对较好,而深翻过的地不仅长不出庄稼,甚至连种子和 土都被风沙刮跑了。免耕法由此得以推广,并渐渐发展 为今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。目前,美国已有95%的农 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模式,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达到了 70%。
早在10年前,我国农业专家就开始研究并推广保护性 耕作模式,但由于相应的农业机械器具研究落后,完全 依靠手工来实施这种耕作模式,不仅辛苦难种,而且产 量也低,因此农民大都不愿接受。近年来,免耕播种机 等相应农业机械器具均已研制出来,再加上各示范点的 示范作用,这种耕作模式开始渐渐为农民所接受。+
但是,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采用化学除草剂控制杂草, 一些反对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专家据此认为,化学除 草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。因此,许多专家正致力于非化 学除草技术的研究。(来源:新华网)